您现在的位置: 比特财富网 >> 财经 >  >> 外匯
炒外匯中級教程完全版

 

第一課 外匯市場的短期波動

  國際外匯市場上外匯價格的每天波動幅度大致在0.8%至1.5%之間(即一至兩分錢,用外匯市場的術語來說就是100點至200點),波動幅度大時可達到5%以上(即700點到1000點)。www.emoneybtc.com外匯市場上匯率經常性的大起大落說明了外匯市場的兩大特征:第一,風險很大;第二,在外匯市場投資

獲得巨額利潤的可能性存在。對於外匯市場經常出現的短期劇烈波動,經濟學上稱之為對信息的過分反應(overshooting)。對於什麼是外匯市場的過分反應,經濟學界始終有爭論,目前大致有以下三種解釋。

  第一,外匯的現貨價格與外匯匯率的長期均衡價格發生偏離。人們經常在報紙上談到,某種貨幣的“匯率目前是被高估的”,或者是某種貨幣“目前的匯率已遠遠低於它的合理價格”。這些話所指的就是這種現象。

  外匯的現貨價格過分地偏離外匯的長期均衡價格也可以由多種原因來解釋,可能是現貨價格太低或太高,也可能是長期的均衡價格被估計得太低或太高。從市場運行本身來看,在投機性資本不充足時(市場上交易量很少),或在外匯市場上投機性資本過分多的時候(市場交易過熱),現貨價格的波動超過它的長期均衡價就不是一種難以理解的現象了。

  第二,外匯的短期均衡價格波動幅度總是會超過它長期的均衡價格波動幅度。這種解釋假設所有會影響外匯市場的因素都會對外匯的價格波動產生作用,但這種作用的生效在時間和渠道上有差別,造成短期均衡價偏離長期均衡價。

  對於外匯的短期均衡價格偏離長期均衡價格的現象,目前經濟學界流行的解釋是,當政府擴大貨幣供應量或降低利率時,市場上物價並不會馬上上升,導致實際的貨幣供應量增加,外匯市場則迅速反應,本國貨幣的匯價大幅度下跌,使外匯的短期均衡價過分地低於長期均衡價。而當物價在完全消化貨幣供應量增長因素時會上升,實際的貨幣供應量會有所下降,外匯的短期均衡價也會逐漸恢復到與長期均衡價趨於一致。

  第三,外匯市場不是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即外匯價格的波動不能充分反映市場在一定時期內出現的全部信息,導致外匯的實際價格經常過分地偏離均衡價格。

  外匯市場的短期劇烈波動可能是由於市場參與者主觀地排斥某些信息,片面地接受或過分地接受某些信息,使外匯價格過分扭曲;也可能是某些影響外匯波動的信息掩蓋了其他一些同樣重要的信息,造成外匯價格大起大落。其次,如果外匯市場不是一個有效益的市場,就會導致一些糾偏的行為在市場出現,如以牟利為動機的投機者介入市場、需要准確地發布影響市場的信息、政府干預等。這些糾偏的行為有時會使實際價格與均衡價格趨於一致,有時卻會進一步扭曲市場的價格波動。

  從現在外匯市場的實際波動來看,外匯市場在長期可能是一個信息有效率的市場,但在短期卻還遠遠沒辦法證明。目前對外匯市場每天波動影響最大的是新聞,它包括經濟和政治兩大類。此外,市場投資者的意願和心理因素,又常常使這些新聞對外匯市場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了。

 


第二課 經濟新聞對外匯市場短期波動的影響

  在影響外匯市場波動的經濟新聞中,美國政府公布的關於每月或每季度美國經濟統計數據的作用最大,其主要原因是美元是外匯市場交易的最重要的貨幣。從經濟統計數據的內容來看,按作用大小排列可分為利率變化、就業人數的增減、國民生產總值、工業生產、對外貿易、通貨膨脹情況等。這種排列並不是絕對的,例如,美國對外貿易的每季度統計數曾是最重要的影響美元走勢的數據之一。80年代中期以前,每當美國貿易數字公布前幾天,外匯市場就會出現種種猜測和預測,引起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但是在80年代中後期以後,其作用越來越小,原因是市場已真正意識到,目前外匯市場的交易額中,國際貿易額所占的比重僅僅為1%左右。所以,現在美國對外貿易統計數據公布時,外匯市場經常不會對它作出大的反應。

  1、利率政策

  在各種經濟數據中,各國關於利率的調整以及政府的貨幣政策動向無疑是最重要的。對外匯匯率和利率的相互關系,本文不做詳細介紹,但這裡要強調的是,有時政府雖然沒有任何表示要改變貨幣政策,但只要市場有這種期待,或者說其他國家都采取了類似的行動,那麼,外匯市場會繼續存在這一政府會改變政策的期待,使這一國家的貨幣匯率出現大幅度波動。例如,1992年下半年,德國奉行反通貨膨脹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德國中央銀行一而再、再而三地聲明要堅持這一政策,但外匯市場經常流傳德國要減息的謠言和猜測,理由是德國的利息已經加到頂了。雖然德國沒有任何減息動向,但在英國、法國、丹麥、瑞典等相繼減息後,外匯市場又頑固地認為德國會減息,即使年底不減,第二年初也會減。這使馬克對美元的匯價在美國與德國的利率差仍然很大的情況下,節節下跌。

  2、非農就業人口

  美國關於非農業人口就業人數的增減數和失業率是近幾年影響外匯市場短期波動的重要數據。這組數字由美國勞工部在每月的第一個星期五公布。在外匯市場看來,它是美國宏觀經濟的晴雨表,數字本身的好壞預示著美國經濟前景的好壞。因此,在這組數字公布前的一、兩天,只要市場上有任何關於這一數字可能不錯的風言風語時,美元拋售風就會嘎然而止。較典型的例子是1992年1月上旬的美元對其他外匯的走勢。從1991年下半年開始,外匯市場由於對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擔憂,開始不斷拋美元,使外匯對美元的匯價節節高攀,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從1991年7月的1.60漲到1992年1月初的1.89。1992年1月9日,也就是美國勞工部公布美國前一年12月份非農業就業人口數可能增長10萬,致使這一天外匯市場一開市,就有人開始拋外匯買美元,英鎊對美元的匯價從1.88跌至1.86,跌幅近200點。經過幾個小時後,外匯市場便開始恐慌性地買美元,馬克、英鎊、瑞士法郎等對美元的匯價出現狂瀉,英鎊又掉了近600點,跌至1.8050。第二天公布的非農業就業人口數雖僅增長了3萬,但這次恐慌改變了以後4個月美元對其他外匯的走勢。美元在對美國經濟前景看好的前提下,一路上揚,一直到4月份,美國經濟情況並不如預期中那麼好的事實才被外匯市場所接受,美元從此又開始走下坡路。

  3、其他經濟數據

  其他一些美國經濟統計數據對外匯市場也有影響,這些數據包括工業生產、個人收入、國民生產總值、開工率、庫存率、美國經濟綜合指標的先行指數、新住房開工率、汽車銷售數等,但它們與非農業就業人口數相比,對外匯市場的影響要小得多。這些經濟指標對外匯市場的影響也有其獨特的規律。一般來說,當美元呈一路上揚的“牛”勢時,其中任何指標在公布時只要稍好一些,都會被外匯市場用來作為拋外匯買美元的理由,使美元進一步上揚,而指標為負數時,外匯市場有時就對其采取視而不見的態度。同樣,當美元呈一路下瀉的“熊”勢時,任何公布的經濟指標為負數時,都會成為外匯市場進一步拋美元的理由。

  美國、德國等每月公布的批發價、零售價指數的變化情況對外匯市場也有影響,但影響的大小要看特定的條件。一般來說,當市場對某國中央銀行存在著減息或加息的期待時,其每月公布的物價指數對外匯市場的敏感性就很強。例如,1992年11月,澳大利亞的澳元對美元的匯率已創近幾年的最低點,外匯市場許多人認為澳元已接近谷底,有可能開始反彈了。但市場上也有人根據澳大利亞經濟前景暗淡的預測,傳言澳大利亞中央銀行可能會采取減息的刺激經濟措施。這時,澳大利亞政府公布的10月份批發物價上漲率僅為0.1%,為近1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外匯市場仿佛找到了其減息期待的依據,當天就出現拋澳元風,使澳元在低谷徘徊。

  除了經濟統計數據之外,其他關於經濟活動的報道也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很大的影響。外匯價格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匯市場上的人對外匯波動的期待的反映,換言之,如果人們期待外匯有某一個長期的均衡價格,那麼,現貨價格的波動就會朝這個價格的方向移動。而這種期待是主觀性的東西,它必然會受到客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因此,在連續幾天沒有關於經濟活動數據分布的情況下,有關國家貨幣當局官員的講話、《華爾街日報》關於外匯市場的有影響力的一篇文章、某研究機構或大企業關於外匯走勢的研究報告等,都可能會在某一天造成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這種現象對那些身處外匯市場以外的人來說,似乎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個官員的講話會使美元猛跌或猛漲2至3美分(即200至300點)?如果把人們主觀期待的因素考慮在內,這種現象就不難解釋了。一個官員的講話中一篇關於外匯的重要文章僅僅是提供了某種信號,給人們的合理預期起了催化劑的作用,最後導致外匯市場的波動。而波動幅度的大小,就由這些信號在合理預期中的催化劑作用大小來決定。

  如果市場不認為它是信號,則這種講話再多,外匯市場的人也會充耳不聞。較典型的例子是英鎊在1992年年底的跌勢。自1992年9月歐洲貨幣體系危機以後,外匯市場出現了猛拋英鎊風,其原因在於英國經濟前景暗淡、英國經濟政策不明朗、英國減息期待等多種因素,為了穩定英鎊的匯率,英國財政大臣拉蒙特多次發表講話,表示要穩定英鎊匯率,甚至可能以加息來提高英鎊的匯價。但每次都只能給英鎊的匯率以微弱而短暫的支持,在英鎊稍有回彈後,外匯市場就有更多的人拋英鎊。

 


第三課、影響外匯市場短期波動的政治因素

  與股票、債券等市場相比,外匯市場受政治因素的影響要大得多。當某一件重大國際事件發生時,外匯市場的漲落幅度會經常性地超過股市和債券市場的變化。其主要原因是外匯作為國際性流動的資產,在動蕩的政治格局下所面臨的風險會比其他資產大;而外匯市場的流動速度快,又進一步使外匯市場在政治局面動蕩時更加劇烈地波動。

  外匯市場的政治風險主要有政局不穩引起經濟政策變化、國有化措施等。從具體形式來看,有大選、戰爭、政變、邊界沖突等。從資本安全角度出發,由於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軍事強國,其經濟也仍處於領先地位,所以,一般政治動蕩產生後,美元就會起到“避風港”(safe haven)的作用,會立刻走強。政治事件經常是突發性事件,出乎外匯市場的意料,這又使外匯市場的現貨價格異常劇烈地波動,其波動幅度大大超過外匯價格的長期波動幅度。下面選擇蘇聯8.19事件、英國1992年大選和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沙漠風暴”計劃為例子,說明政治事件對外匯市場短期走勢影響的一些規律。

  1、蘇聯1991年8.19事件對外匯市場的影響

  從1991年下半年開始,美元對幾乎所有的主要外匯都呈弱勢。但是,蘇聯8.19事件使這走勢完全打亂,而事件失敗後,又使走勢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美元又一路走弱,到第二年1月才止跌回升。

  外匯市場在蘇聯8.19事件前後的波動完全說明了美元作為“避風港”貨幣的作用。在8.19事件發生以前,外匯市場已在流傳蘇聯政局不穩的消息,美元連續7天小漲,但誰也沒有預料到會有突發事件發生。到8月19日,當外匯市場所有交易者的計算機屏幕上打出“蘇聯發生政變”的字樣時,便立刻出現一片恐慌性地買美元風。以英鎊為例,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從1英鎊兌1.6633美元猛跌至1.6130,跌幅達3.1%。第二天,外匯市場又隨著弋爾巴喬夫失去聯系、發動事件者似乎難以控制局勢等消息的不斷出現而漲漲落落。到第三天,8.19事件宣告失敗,外匯市場立刻拋出美元。同樣以英鎊為例,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從1.6363美元漲到1.6915,猛漲3.4%,使英鎊又同其他外匯一起,開始了對美元的匯價一路上揚的走勢。

  蘇聯8.19事件期間外匯市場的走勢表明,外匯價格的變動有其內在的規律。短期的突發性事件會引起外匯的現貨價格明顯地背離其長期的均衡價。但是,在事件過後,外匯走勢又按照其長期均衡價格的方向移動。一般來說,短期的價格變動至多會修正長期外匯均衡價格的方向,卻很難改變或徹底扭轉它的長期波動趨勢。

  至於在政治性突發事件發生時,外匯市場的波動幅度的極限有多大,始終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一般認為,在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外匯價格的波動完全由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因素決定,取決於人們對這一事件的承受能力。這種解釋在實際運用中說服力不強。但是,技術分析專家卻認為,外匯對美元的匯率在突發事件時能跌多少,完全是有規律可循的。以蘇聯8.19事件為例,英鎊對美元的匯價之所以跌至1.6130時止跌回升,完全是因為這一點是近5年來英鎊對美元匯率移動平均線的底部,英鎊對美元的匯率不太可能一次就穿過這條線,以後蘇聯8.19事件失敗,更說明這一點的支撐作用。

  2、1992年4月英國大選對外匯市場的影響

  在英國大選前的一個多月,外匯市場就開始受到這次大選的影響。在大選以前,保守黨候選人即現任首相梅傑在民意測驗中一直落後於工黨候選人尼爾・金諾克。英國的工黨在80年代以前執政時曾堅持實行國有化政策,導致資本外流的局面。保守黨撒切爾夫人在1979年上任當首相後,花了近10年的時間推行私有化政策,而梅傑上任後也繼續執行這一政策。因此,如果金諾克在大選中獲勝,就可能意味著英國政府政策的改變。雖然工人出身的金諾克在工黨內屬保守派,但人們還是擔心英國有可能回到國有化政策推行的年代。由於金諾克在民意測驗中領先於梅傑,英國的金融界從3月就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是資本開始逐漸外流,另一是英鎊的匯價逐步下跌。以英鎊對馬克的匯率為例,英鎊的匯價從2月中旬就開始下跌,從2月底的1英鎊兌2.96馬克逐步跌至4月6日的2.83。

  英鎊是歐洲貨幣體系的成員貨幣,它對馬克的匯率是由固定但可調節的匯率制決定的,上限在3.1320馬克,下限在2.7780馬克,中心匯率為2.95。但自從英鎊在1990年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後,外匯市場一直認為英鎊的匯價是高估的,所以經常在英鎊走強時拋英鎊。在英國大選到來時,梅傑在民意測驗中落後,自然使外匯市場認為英國的政策前景不穩,進一步煽起了市場的拋英鎊風,使英鎊對馬克的匯率向歐洲貨幣體系規定的底限逼近。

  大選這一天,英鎊在外匯市場出現了劇烈的波動。從英鎊對馬克的匯率來看,波幅為2%,達600點,即6個芬尼,而且整個一天的波動是很有戲劇性的。在大選前兩天,外匯市場由於聽到梅傑在民意測驗中已接近金諾克的傳聞,就已經開始買英鎊拋馬克等外匯。在大選這一天,金諾克的選票和民意測驗結果在一開始仍然領先於梅傑,使外匯市場又大幅度地拋英鎊。但沒過多久,梅傑的選票就開始節節上升,立刻在外匯市場刮起了拋外匯買英鎊的旋風,使英鎊對馬克的匯價迅速攀升,從2.8477馬克猛漲到2.9053。

  大選結束以後,英鎊似乎從此扭轉了弱勢,成了堅挺的貨幣。外匯市場總是談論英國的經濟前景看好,流到海外的資本會返回英國,梅傑的勝利表明英國政局的穩定等等。其實,這時的梅傑還是原來當首相的梅傑,而以後一段時期內經常出現英國經濟不景氣的統計數據。但英鎊在以後的近兩個月內還是一路上漲。許多預測專家和技術分析專家都預言,英鎊對馬克的匯價將上升到3.10,去試探歐洲貨幣體系規定的3.13上限。從圖形上來看,英鎊對馬克的匯價在大選後一直居高不下,但每次沖高時都在2.9500處被彈回,經過近兩個月的高處徘徊,英鎊對馬克的匯價終於在6月份開始下跌。

  英鎊在英國大選前後的走勢表明,外匯價格在短期內的過度波動可能會由於市場預期的支持而維持較長時期。在這種預期被打破以前,市場有時會認為短期的均衡價格是一種合理的價格,而預測中的長期均衡價格反而被認為是有偏差的。但是,如果外匯市場的預期始終得不到證實,因意外事件而扭曲的外匯價格走勢就會恢復到原來的趨勢上去,甚至走得更遠。從6月份開始,英鎊對馬克的匯價一路下跌。在外匯市場證實英國經濟前景並不十分樂觀時,英鎊的弱勢就成為大勢所趨了。以至在9月份的歐洲貨幣體系危機後,英鎊對馬克的匯價直線下降,仿佛如自由落體,迫使英國退出歐洲貨幣體系,英鎊對馬克的匯率在10月跌至2.40馬克。

 

  3、美國攻打伊拉克解放科威特的“沙漠風暴”計劃對外匯市場的影響

  “沙漠風暴”計劃也很典型地反映出美元和黃金作為資金的“避風港”作用。世界局勢的動蕩不安會使美金和黃金大漲,以前人們所說的“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外匯市場的許多投資者認為,外匯價格的走勢有其一定的規律。但是在“沙漠風暴”計劃前後,外匯市場的價格走勢忽上忽下,顯得非常凌亂。美國進攻伊拉克是1991年1月17日,在這以前的一個月內,外匯市場圍繞美國究竟會不會打的猜測,大起大落,很明顯地說明了上述特點。每當美國政府要員發表態度強硬的講話,表示要采取軍事行動,美元就會在一天內大漲一波;而外匯市場聽到有西歐國家出面調解的傳聞,似乎和平解決可望實現時,美元就會下跌一次。在1月17日戰爭爆發這一天,美元一開始也是猛漲。從英鎊對美元的走勢來看,英鎊跌到過1.8990。但沒隔多久,新聞界傳來美國已很快控制局勢,穩操勝券時,美元的“避風港”作用立刻消失,市場便開始拋售美元,英鎊對美元的價格猛漲到1.9353,以後的一個月內便一路上漲。


  其實,根據對美國和伊拉克兩國的軍事實力分析,以及國際上輿論的傾向,任何理智的結論都會認為美國會達到把伊拉克趕出科威特的軍事目的。然而,外匯市場並不接受這種邏輯判斷,而是根據人們第一產生的心理和期待去尋找價格。只有在事實被人們接受之後,市場價格才會猛然回到原來趨勢上去。黃金的美元價格更能說明這一點,在美國向伊拉克進攻後,黃金價格出奇地漲到410美元1盎司,但在美軍取絕對優勢的消息傳出後,黃金又猛瀉到373.70美元,期間的跌幅高達9.7%,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許多市場的小投資者頓時全部被“套”在裡面,而且又由於黃金以後又持續下跌,使這部分投資者的損失十分慘重。

  從任何一種主要外匯對美元的匯率走勢10年圖中,人們都可以發現這10年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情況。由於每次突發事件,每項重要的經濟統計數據都會在每天的外匯市場上引起劇烈的波動,使匯率漲跌史成為國際政治經濟發展史的縮影這一結論更具有說服力。在外匯市場投資,在把握住外匯走勢的長期趨勢時,更要十分注意它在短期的波動,只有認清它的短期波動規律,才能在外匯市場立於不敗之地。

 

第四課 政府對外匯市場的直接干預

  1973年以後國際貨幣體系中實行的浮動匯率制並不是一種徹底浮動匯率制,而是一種所謂骯髒的浮動匯率制,其原因是工業國家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經常性干預。政府制定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每天都影響著外匯市場的價格波動。工業國家的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不但會透過制定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行間接性的干預,還經常在外匯市場異常劇烈的波動時,直接干預外匯市場。這種政府對外匯市場的直接干預也是影響外匯市場短期走勢的重要因素。

  1、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目標

  自從浮動匯率制推行以來,工業國家的中央銀行從來沒有對外匯市場采取徹底的放任自流的態度,相反,這些中央銀行始終保留相當一部分的外匯儲備,其主要目的就是對外匯市場進行直接干預。

  一般來說,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的價格出現異常大的、或是朝同一方向連續幾天劇烈波動時,往往會直接介入市場,通過商業銀行進行外匯買賣,以試圖緩解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對於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原因,理論上可以有很多解釋,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原因大致有三個。

  第一,匯率的異常波動常常與國際資本流動有著必然聯系,它會導致工業生產和宏觀經濟發展出現不必要的波動,因此,穩定匯率有助於穩定國民經濟和物價。現在國際資本跨國界的流動不但規模很大,而且渠道很多,所受到的人為障礙很小。工業國家從70年代末開始放寬金融方面的規章條例,進一步為國際資本流動提供了方便。在浮動匯率制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外匯市場的價格浮動。如果大批資本流入德國,則德國馬克在外匯市場的匯價就會上升,而如果大批資本流出美國,外匯市場上的美元匯價必然下降。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人們都期待某一國貨幣的匯率會上升,資本就勢必會流向該國。

  資本流動與外匯市場變化的相關性對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產業配置和物價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當一個國家的資本大量外流,導致本國貨幣匯價下跌時,或者當人們預計本國貨幣的匯價會下跌,導致資本外流時,這個國家的產業配置和物價必然出現有利於那些與對外貿易有聯系的產業的變動。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從對外貿易角度來看,可分為能進行對外貿易的產業和無法進行對外貿易的產業兩種。前者如制造業,生產的產品可出口和進口,後者如某些服務業,生產和消費必須在當地進行。當資本流出貨幣貶值時,能進行對外貿易的產業部門的物價就會上升,如果這一部門工資的上漲速度不是同步的話,追加這一部門的生產就會變得有利可圖,出口因此也會增加,但是從國內的產業結構來看,資本就會從非貿易產業流向貿易產業。如果這是一種長期現象,該國的國民經濟比例就可能失調。因此,工業國家和中央銀行是不希望看到本國貨幣的匯價長期偏離它認為的均衡價格的。這是中央銀行本國貨幣持續疲軟或過分堅挺時直接干預市場的原因之一。

  資本流動與外匯市場變化的相關性對國民經濟的另外一個重要影響在於,大量資本流出會造成本國生產資本形成的成本上升,而大量資本流入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通貨膨脹壓力,影響長期資本投資。美國從80年代初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導致大量資本流入,美元匯價逐步上漲,而美國的聯邦儲備銀行(聯儲會)在1981年和1982年間對外匯市場又徹底采取自由放任的態度。西歐國家為了防止資本外流,在歐洲貨幣的匯率不斷下跌時,被迫經常直接干預外匯市場,並一再要求美國的聯儲會協助干預。

  第二,中央銀行直接干預外匯市場是為了國內外貿政策的需要。一個國家的貨幣在外匯市場的價格較低,必然有利於這個國家的出口。而出口問題在許多工業國家已是一個政治問題,它涉及到許多出口行業的就業水平、貿易保護主義情緒、選民對政府態度等許多方面。任何一個中央銀行都不希望看到本國外貿順差是由於本國貨幣的匯率太低而被其他國家抓住把柄。因此,中央銀行為這一目的而干預外匯市場,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中央銀行為了保護出口,會在本國貨幣持續堅挺時直接干預外匯市場。對那些出口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比重的國家來說,這樣做就更有理由。1992年4月以前,澳元一路看漲,而且漲勢平緩。但是,在3月30日澳元對美元的匯率漲到0.77美元時,澳大利亞中央銀行立刻在市場上拋澳元買美元。又如,德國是世界制造業出口大國,70年代實行浮動匯率制以後,馬克的匯價隨著德國經濟的強大而一路上揚,為了維持其出口工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德國政府極力主張實行歐洲貨幣體系,以便把馬克與歐洲共同體其他成員國的貨幣固定在一個范圍內。

 

  從日本中央銀行經常干預外匯市場,可以充分看出貿易問題的重要性。80年代以來,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每年保持在一個天文數字的水平,1991年為500億美元,已成為美日關系之間的一個政治問題。1992年是美國大選年,美國國內針對日本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十分強烈,國會議員仍然在國會裡抨擊日本對美國的市場封閉。日本中央銀行為了緩和美國國內的反日情緒,經常發表講話,要求日元走強,還不時地查詢匯率情況,以表明自己的態度。1992年1月17日,日本中央銀行在美元走強的趨勢形成時,突然在市場拋日元買美元,使美元對日元的匯率一下子從128.35日元漲到124.05日元。當時日本利率較高,日本政府並無減息意圖。對於干預的理由,中央銀行只是說希望日元走強。在以後3個星期內,日本中央銀行又以同樣的方式幾次干預外匯市場,拋日元買美元,除了2月7日這一次在圖形上較明顯外,其余的幾次都不十分有效。

  從國際外匯市場發展史來看,利用本國貨幣貶值來擴大出口是許多國家在早期經常采取的政策,它被稱為“乞鄰政策”,在經濟不景氣時,常引起兩國的貿易戰。由於現在非關稅貿易壁壘名目繁多,這一人為干預外匯市場的政策已很少采用,而且也會明顯地引起其他國家的指責。

  第三,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是出於抑制國內通貨膨脹的考慮。宏觀經濟模型證明,在浮動匯率制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匯價長期性地低於均衡價格,在一定時期內會刺激出口,導致外貿順差,最終卻會造成本國物價上漲,工資上漲,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在通貨膨脹已經較高的時候,這種工資―物價可能出現的循環上漲局面,又會造成人們出現未來的通貨膨脹必然也很高的期待,使貨幣當局的反通貨膨脹政策變得很難執行。此外,在一些工業國家,選民往往把本國貨幣貶值引起的通貨膨脹壓力作為政府當局宏觀經濟管理不當的象征。所以,在實行浮動匯率制以後,許多工業國家在控制通貨膨脹時,都把本國貨幣的匯率作為一項嚴密監視的內容。

  英鎊自80年代以來的波動,很清楚地說明貨幣貶值與通貨膨脹的關系。70年代,幾乎所有工業國都陷入兩位數的通貨膨脹,英鎊也在劫難逃。在整個80年代,美國和西歐國家的中央銀行都取得明顯效果,而英國則效果較差。歐洲貨幣體系在1979年成立後,英國在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出於政治等因素的考慮始終不願加入,在抑制本國通貨膨脹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在頂了10多年後的1990年,英國終於在梅傑任首相後宣布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其首要原因就是希望通過歐洲貨幣體系,把英鎊的匯價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使英國的通貨膨脹得到進一步的控制。但是好景不長,1992年歐洲貨幣體系出現危機,外匯市場猛拋英鎊、裡拉等,終於導致意大利裡拉正式貶值。同樣是基於反通貨膨脹的考慮,英國政府花了60多億美元在市場干預,德國中央銀行為了維持英鎊和裡拉的幣值,也花了120多億美元在外匯市場干預。在英鎊繼續大跌,英鎊在歐洲貨幣體系內貶值的呼聲很高的情況下,英國宣布退出歐洲貨幣體系,而絕不正式將英鎊貶值,同時宣布仍要繼續執行反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

  • 上一个财经:
  • 下一个财经:
    • 成功的外匯交易者要敢於面對虧損

      外_匯_邦 WaiHuiBang.com 剖析自己的交易,統計自己的交易,這個是交易進步的不二法則,不管什麼事情從失敗中可以學到最寶貴的經驗

    • 資金管理的重要性及內在邏輯

      一、資金管理是投資體系中的重要部分  資金管理是投資體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卻是大多數投資者忽略的環節,至少在我認識的投資朋友中,很少看到注重

    • 美原油期貨提現時間

      WTI紐約原油CFD(CL)期貨行情,新聞,報價   交易時間 北京時間(夏令時)電子盤6:00-5:15,場內21:0

    • 未激活的信用卡可以通過電話取消嗎?

      最佳答案: 未激活的信用卡不能使用,一般也不會產生年費,如果想要取消,不能直接通過電話,需要帶上個人

    • 車損險保額怎麼算?

      車損險保額的計算確定方式有三種:1.按照新車購置價確定保額,也就是足額投保,出險的時候被保險人可以獲得實

      風險提示:比特財富網的各種信息資料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不對任何交易提供任何擔保,亦不構成任何邀約,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投資人據此進行投資交易而產生的後果請自行承擔,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比特財富網 版權所有 © www.emoneybt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