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比特财富网 >> 财经 >  >> 外匯
經濟數據對市場的影響及對應方法
歡迎訪問 外 匯 邦 WWW.WaiHuiBang.com

有很多人,都認為數據跟消息一樣,都只是檀花一現,不足為患,市場在數據過後,又會回復原來的軌跡。www.emoneybtc.com

我個人來說,同意一半,不同意又是一半。

何解?

原因是,消息跟經濟數據,是兩種不同的事物,影響深度也不盡相同——前者絕大部份都只是影響短暫,而且不會形成趨勢,而後者卻有較大機會成形趨勢,什至影響到日後政府的施政方向。

消息跟經濟數據最大的分別,莫過於數據可以預期,而且是定時定候的公布,消息則是突發性的,為分析帶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在我們對數據行情加深認識以前,要清楚知道以上兩者的分別,才能夠作出“較有效力”的對應。

通常而言,經濟數據的重要性在於對某國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預測以及目前的經濟表現。

由於經濟數據就是統計所得,表現形式上,跟我們所經常看到的各種貨幣的圖表,是沒有分別的(如果把數據圖表化的話),所以,我們看經濟數據,最重要的,還是要看趨勢——這個理解,本質上,跟我們看圖表所要求及尋找的答案,是沒有本質上的分別的。

而趨勢意識的應用,為我們預測未來,是大有婢益的。

因為我們(或市場參與者) 除了要從經濟數據提供的訊息之中,獲得了目前某國的經濟狀況的較准確的訊息以外,我們還能從趨勢當中,找出對未來發展有用的訊息——當一個經濟體的數據向上發展,就不太可能突然之間變差(向下) ,同理,如果經濟大壞,也不可能突然變好。

所以,我個人認為,看數據跟看圖表,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這是大出大多數人的意料之外的。

附錄2,是部份經濟數據(包括美國非農數據)的“半官方”解釋,由於轉錄自美國CNN,暫時只能提供英文版本,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試著翻譯,並貼出來,以便做褔後來者。

每個單項,均是各國政府賴以制訂經濟政策的原料。

我現在就較重要的數據,作一個簡單介紹。

GDP(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固定時期內,國民能夠產生的生產總價值,當中包括第一產業(農業及原材料生產,例如原油、木材等) 、第二產業(工廠生產的產品,包括所有工廠產品及建造業) 及第三產業(包括所有服業業,例如金融、銷售等等)。

原則上,此數字越大,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富強,數字越小,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落後——由於各國的人口數字不同,目前經濟學界有傾向使用“個人國民生商總值”作為一個社會的富強指針,所以,大家可以發覺,從總體國力出發,個別國家可以很強,但實際上,國民個人所得並不太高——最佳例子是中國。

我們現在一般看到的GDP,是指其增長數值,即增長百份比,各國政府也是按季度公布的——通常而言,如果出現連續三個季度的GDP負增長,將會被視為經濟衰退——通常的巡環是五到七年增長,兩年出現衰退。

由此而引伸出一個問題——國家經濟調控政策,通常而言,由於現代經濟發展較穩定,各國有關當局都深知道衰退的禍害,所以他們都會提前作出行動,以盡量的避免出現衰退時,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打擊——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美國經濟最好的時候,聯儲局開始加息,中國也在經濟最好的時候進行宏觀調控,其理在此。

對市場而言,GDP的增長,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經濟,也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購買力,從而也會反映在匯率上,所以,GDP數值越大,對匯率的利好程度也越高。

此是教科書的標准答案,實際市場影響,後面會有所提及。

通貨膨脹(Inflation)

目前,各國的通貨膨脹指針,其內容都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以物價作為基准,然後就各自的國情作出參考指針的微調。

通常而言,我們所說的通脹,是指消費物價指數(CPI) ,並作為加減利息(調控政策) 的指針性數據,但也有些國家例外,例如美國,由於其服務業占國民經濟很大部份,所以消費情緒的參考,也非常重要,這方面,有關當局會綜合參考當時的就業情況,銷售數字等,作為加減利息決定的參考。

通常而言,發展中國家和已發展國家,能夠容忍的通脹幅度,是有所不同的。

在OECD(已發展國家組織) 的標准來說,最適通脹率是2%以下,而部份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因為經濟發展的需要,反而不能夠忍受這麼“低”的通脹率。

在這樣的一種認知下,大家可以發覺,如果通脹率有迫近2%或超過2%的時候,其央行必定會實行加息,以壓制通脹繼續向上偏離“最適通脹數字。

當然,如果通脹數字接近0,那就是很接近通縮了,而低於0,那就是通縮。

通統如果持續一段較長時間,就會出現較大規模的經濟衰退。

對市場而言,通脹高於2%,代表了央行會進行加息行動,自然會利好當地貨幣,而如果通縮出現,則因為有可能減息,自然的利淡當地貨幣。

就業數據(Employment Situation,含失業率及就業人數兩部份)

我們一般非常重視的美國非農數據,其實是就業數據的一部份。

很多人想當然的以為,就業人數的增加,必定會出現失業率下降的結果。

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

由於采集方式的不同,注定了失業率跟非農數據不會走在同一道上。

失業率,是由美國勞工部門根據報稱失業人員及伸領失業救濟金人員對整體就業人數的比率。

而新增職位(非農數據) 則是美國勞工部對各企業新增職位(例如在報刊上刊登招聘廣告) 的調查所得,其中包括了所有的臨時職位(這會造成特定環境下,新增職位急增的現象,例如去年十一月的美國大選,當時我就預測過非農職位會激增,原因是大選期間,新增了選區工作人員的臨時職位,結果是新增職位創紀錄性的錄得超過30萬的增長,又例如十二月和四月,因為是節假黃金消費期,臨時職位都會大增)。

由於采樣的不同,有時候會出現失業率上升,但新增職位同時上升的極端現象。

另一方面,前文已經提到過,因為美國的獨特環境,就業數據,也是聯儲局決定利息的因素之一。

其中又以非農職位作為很重要的議息參考——大家應該明白,為何非農數據那麼重要了。

根據以往的經驗,又或一些不成文的意見,非農職位如果連續三個月增加25萬,聯儲局就會加息,相反,如果連續三個月負增長,美聯儲局就會減息。

事實上,我多次測中(或接近) 聯儲局加減息的時間,就是長期注意著非農數據的結果。

關於經濟數據對市場的影響而言,通常有兩種途徑,一個是“預期心理”(Expectation),另一個是“震撼效果”(Shocking Effect) ,前者會出現“Pricing-in”(提前消化)現象,後者就會增加匯價的波動率和速度。

通常而言,每月的經濟數據,都會提前一到兩周公布預期——這些預期,都是各大通訊社對經濟學家或業界做調查的結果,各通訊社間的結果可能不盡相同。

由於市場的占有率及調查方法,目前市場都默認路透通訊社(Reuters) 的預期中間數,作為預測數字的參考。

相信大家都知道,要在市場生存、賺錢,時間和信息的獲取,是各方投資者所希望的,這種共同的期望,就做成了一些我們所謂的“提前消化”的現象。

問題是,為什麼不是每次數據公布前,都出現“提前消化”的現象呢?

這是因為,1、市場的焦點,2、數據重要性的次序,3、當時市場價格,是否因為前期的發展而出現了過份的價值上升或下跌,這些都是影響數據行情,會不會出現提前消化的現象。

舉得例子,今年上半年,美元回升超過了11%,其中就包含了“提前消化”的現象,這是為什麼明天美國都幾乎鐵定加息了,直到今天,美元還不肯進一步上升的原因。

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做外匯的,都不是做單一貨幣,大家目前所做的外匯市場,其實是叫作“美匯”的,即是說,主要貨幣都跟美元做匯兌交易(或以美元作為報價參考) ,所以,當我們要看美元的走勢時,也不得不個別因應各種貨幣國的經濟發展,在此銷彼長的經濟表現下,也會影響到匯價的表現。

在做數據行情的時候,我們也要留心可能出現的提前消化現象所做成的“消息入市,證實平倉”的發展。

很多時侯,大家都會奇怪,為什麼明顯是利好的數據,會出現利反的現象呢?

原因就是有市場的預期心理,造成了“提前消化”的現象,而實際數據的“市場價值”,又都已經反映在現價水平了,然後,市場就會因應情況,開始出現平倉現象——到底平倉量是多少,還要視乎市場對未來一段短時間的“預期心理”。

另一方面,數據價值——數據可能帶來的波動幅度(這個可能是我自創的) ,到底是多少?

是100點,是200點,還是300點?

這要視乎提前消化的程度而定。

另一方面,如果事前未有出現明顯的提前消化現象,則震撼效果(Shocking Effect) 就會起到明顯的作用——真實數據跟預期值相差越大,震撼效果就越高!

在這裡,有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我們如何確定有沒有出現“提前消化效應”,二是我們如何確定數據價值?

我將在下期——實戰部份作出相對應的解答。

經濟數據對市場的影響及對應方法(下) ——實際操作

上期我提到過,經濟數據對市場的影響,主要是經濟數據所帶來的市場預期而造成了“提前消化”以及“振撼效應”,這會導至了市場有不同的發展。

前者會造成了實際市場反應會跟數據本身的實際價值背道而馳,而後者則會加速當前行情的速度。

如何觀察有否出現“提前消化現象”

通常而言,提前消化的現象,常見於市場傳出謠言時出現價位異動(向著市場預期的方向走),而當消息證實以後,市場出現“平倉離場”的現象(跟消息傳出時相反的走向),這是很多有經驗的投資者都知道的道理而又經常遇到的現象。

而這種現象,其實也可以代入數據行情的分析當中,且可以形成一個分析技巧。

通常而言,我們都會事前一到兩周得到有關於數據的預期數字,而當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留意市場的出現言論以後價位發展的方向。

在這裡,要注意兩點,第一,要注意市場言論,一般而言,市場會在重要數據以前幾天,就會出現大量有關的言論,有好也有壞的,問題是,我們應該相信那一邊呢?

這當然涉及到我們對數據的理解。

我們要事前熟識經濟數據的最基本的解釋,我們要做到這點,其實都很簡單,我在上期已經提供了部份經濟數據最基本的解釋,雖然及不上真正教科書的知識,但是,對於我們要熟識市場運作,其實已經相當的足夠了。

余下的,只是我們從經驗中證實以及改進對市場的感覺——主要是熟知市場反應而矣。

很多人認為,要熟識經濟知識,是難於上青天,個人認為,有志者事竟成,所需程度,也不過是小學程度而矣——難就難在你閣下是如何面對眼前的事情呢?

第二、當我們獲得了市場言論的方向,我們就要尋找相應的參考點,我的意思是價格的參考點。

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先審視一下當前市場的焦點,這有助於我們了解未來某個數據對市場的重要性,當我們能夠確定有關數據的重要性以後,我們就要對該數據進行分析——主要是確認其重要性——這點很重要,當大家都對數據可能的影響不了了之,而又人雲亦雲的話,我們就很容易迷失方向。

進行了這一步,下一步就是切實觀察市場價位的變動——重點是要在確認市場言論的方向以後,行情價位會否順著市場預期的方向發展——例如市場認為某數據利好美元,我們就要觀察價位從那時開始,是否順著市場預期的方向發展,如果市場價格真的向著那個方向發展而又向前走了一段距離(例如100點以上,在數據公布前一刻的價位) ,我們就要小心行情有可能出現“提前消化”的現象了。

當我們發現了“可能”的提前消化現象,下一步就是“心理價位”的應用。

這將在最後一節論述。

震撼現象(Shocking Effect) 的產生

前面曾經提到,震撼現象的產生,多是跟預期有太大的反差,而這個所謂的“大反差”,其實並沒有一定的比例,又或能夠數量化,所以,這也需要有經驗的輔助,以及對經濟數據的了解。

通常而言,我個人對於這個反差,會有兩方面的比較——第一,跟以往歷史數據的比較,如果在毫無跡像的情況下,出現了創新高或較上一次增長高很多(相反就是低很多或新低) 的經濟數字,又或者原來預期下跌很多,而結果卻增長不錯(相反就是預期上升卻出現不該有的下跌);第二,以百份比計算,有一倍或以上的差距;這兩個因素,都會造成震撼效應。

請記著,震撼效應的形成,主要是跟市場預期差距過大所致。

關於數據價值的看法

不知道大家認為一個數據應該值多少點子呢?

我想,大家未必會想到,如果想到的話,又不一定能夠量化成為較接近的價值。

個人而言,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對於每日波幅有著連慣的統計和研究。

我們能把這個研究成果有機的跟數據行情結合嗎?

是的,完全可以這樣做,事實上,我目前就是這樣做法。

有十年以上投資外匯經驗的朋友們,都應該記得十多年前,什至是九十年代初或以前,美國什至其它主要貨幣的國家的經濟數據,市場對其有著無比強力的反應——隨時一個重要數據當天,都會有四、五百點的行情。

但經過了市場長時間的發展,以及各國政府的有效政策的調控,目前的匯市,相較於十年前,已經穩定了很多,所以,現在已經很難見到有三百點以上的行情了。

從這方面說,近年的“意外”行情,是少之又少,所以,一個系統的研究,更見成果。

在我們計算數據價值的同時,我們要先以每天的平均波幅作為參考(大家也可以用實際的波幅統計作為參考) ,然後當數據出來以前,我們先統計(觀察) 當天已有的波幅是多少,以最少的平均波幅減去已有的波幅,得出數據後行情的可能發展空間(假設是順著一個方向走,當然也可以因為“震撼效果”而出現“突變”) ,如果是重要的數據(例如美國的非農業數據及CPI等) ,我們就用最大的平均波幅作為基數。

這一種計算,是判斷數據行情時,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其重要性在於我們將會對於數據後行情的可能發展空間,有了一個大致印像,什至是實際上的價位目標。

當我們有了初步的計算(要在數據前完成) ,然後,我們就可以因應市場在數據後的反應作出是否進場的決定了——如果數據的確順應市場的預期,而又從幅度計算當中,得出倘有空間的結果,我們能進場獲利的機會就大增。

但是,大家應該知道,數據並不能永遠也會順著市場預期走的。

所以,我們必需要在數來臨的時候,人為的做一個“參考點”。

心理價位的設置和應用

相信大家都看過我經常提到心理價位的問題,但大家可能又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其實,這是一個相當有效而又簡單的實戰應用技巧,一般有年資的投資人,都會有這個經驗,只不過,應用的名目有所不同而矣。

我所說的心理價位,其實就是在公布數據以前的最後價位而矣(例如美國非農數據的公布時間是20:30,我們就要先抄下20:30前的最後價位),而並非是計算出來的結果。

通常而言,如果市場在公布數據以後,都會有一個向前沖的過程,我們可以視其為乎合或不乎合市場預期條件下所產生的行情,而這種行情,通常又會是直線行情(最少會延續一段時間和距離) ,這時候,我們的“心理價位”就會產生一個相當於“支撐”或“阻力位”的作用。

心理價位可以有兩方面的應用,一是作為“突破點”應用,一是作為一個支撐作用。

前者是反向行情,後者是順向行情。

在我而言,我更加著重前者——因為如果是順向行情的話,心理價位是不容易觸及或接近的,除非市場在悠疑。

通常來說,如果數據行情出現反向發展的話,由於在數據公布後,會有大量買盤(或賣盤) 出現,他們會利用“心理價位”作為重要的止損位置,如果一旦心理價位被打破的話,大量止損的湧現,可想而知。

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進場做超短買賣了——就是針對止損盤而來。

大家都應該知道,止損盤的大量出現,價位進一步快速發展是肯定的。

所以,當市場反向突破了心理價位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順著當時的方向,在突破心理價位一刻追進買入或賣出,由於是“快速行情”,持倉時間基本是五分鐘以內,最高可以達到五十點的利潤。

止損方面,我們做這種行情,是不需要設置大止損的,我們通常以當天的“心理價位”作為止損,當行情並非我們所預想,入市後價位又反沖過心理價位的話,我們就要止損了——這種止損,通常都是20點以內——除非你的入市價太差——其實,我們做這種行情需要的是反應和判斷,所以入市價離心理價位不會太遠,最多也只是10點以內,加上止損,也不過是10-20點止損而矣。

相對來說,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盈損比達到1-2倍,值搏率是很高的。

有關於數據的順向行情,我們有另一種做法。

這種做法,有兩個參考點,一是心理價位(即公布數據前的最後一口喊價) ,二是利用我們的30點回頭確認法。

通常,數據如果讓市場覺得大好或大壞,當數據公布後,價位會大幅、快速的偏離心理價位,所以,正常情況下,我們是不容易利用心理價位做“順勢直線行情”,只有在市場還在悠疑方向的時候,才會出現在心理價位附近徘回的情況——由於在心理價位附近,即是說隨時都有機會反破心理價位的,所以風險是較高的。

個人並不建議這樣做,只是作為一種參考而矣。

而第二種情況,通常都因為市場出現了“Shocking Effect”,才會導至大幅度的直線行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要預先計算當天的“可能幅度”,我的參考,是從我自己紀錄的數據庫中,提出了相應貨幣的平均波幅(我是用五天平均數,目的是要避免單日可能出現的特大差異) ,然後按照當時的方向,首先要計算當天的可能目標,例如,當天的英鎊低位是1.8100,預期當天是向上的話,則加上平均波幅200點(只是例子) ,目標價就是1.8300,如果公布數據前的價位是1.8200,即是說,如果數據行情是順勢的話,距離目標還有100點——通常呢,如果是直線行情的話,可能一公布數據,價位已經跳了幾十點了,怎麼辦呢?

那就輪到30點回頭理論的應用了。

大家都應該對30點回頭確認有初步認識的,但我們今天不是談如何確認高位,而是如何利用這30點確認法去做數據行情。

大家都知道,當美國開市後出現了一段沖刺行情以後,回頭超過了30點,頭部或底部就要確認了。

但我們做數據行情不是要確認底部,而是在前面提及的目標未有達到前,而數據又出現了“Shocking”效應時,我們要留意30點回頭確認位置,即以當時的最高位減去30點或低位加上30點——如果行情沒有達標的話,則每次價位回頭30點以內(即在確認位前) ,我們都可以嘗試買入或賣出,止損位在30點確認位以外,目標當然是當天計算的幅度目標了——這是最低要求的。

實戰例子(1)——2005年8月31日,當天美國要公布中西部芝加哥PMI(采購經理指數) ,市場預期61.2,對上一個月達到63.2,大家應該明白,市場的接受范圍,如果是正負幾個點,都是正常和可以接受的。

但是,當天的PMI卻意外的下跌了很多,達到49.2,數字本身沒什大問題,問題是,業界的定義是,當數值低於50即表示了衰退,而高於50就代表企業擴張的開始——大家可以想象得到,前期的數值還在顯示出企業擴張的意欲“極高”,現在一下子說所有企業都止步了,還要做出收縮或裁減業務的行為?

這能一時間接受得了嗎?

這就是造成市場受“震撼”的原因了。

所以,當天我已經根本就不用理會心理價位了,反而要留意直線行情的持續時間。

結果是很明顯的,當天晚上,在美國收市前,根.本就未見過回頭30點的,但就出現過大約三次回頭不足30點的調整,而這種調整,就正適合前面說的30點回頭確認法的做法。

我們可在每次回頭沒到30點以前,進場買入歐系,然後出新高或在價位達到計算幅度的結果,然後才決定平倉。

實戰例子(2) ——2005年9月2日,當天是非農數據公布的重要日子,市場在當天以前的兩天,已經有累積升幅達到400-600點,市場已經普遍預期有可能作出調整。

結果當然也是明顯的,實際的非農數字雖然較市場預期的差,但是,卻沒有像前天的芝加哥PMI那樣的“離譜”,結果是市場在沖了一小段,大約20點以後就回頭並反向沖過了“心理價位”(20:30的價位) ,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我就在英鎊下破了心理價位後,追進去拋空了兩次——基本上都因為做心理價位而來的——第一次是五分鐘平倉,只有小賺,第二次是因為他回升不足,判斷將會繼有新低,所以再沽,也賺了。

當然,後來歐洲收市後的英鎊獨立上沖,就不在今天的討論范圍了。

以上有關於幅度計算及30點回頭理論,請參考我個人拙作“DTS簡介”及過去投資者日記的評論。

歡迎訪問 外 匯 邦 WWW.WaiHuiBang.com
  風險提示:比特財富網的各種信息資料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不對任何交易提供任何擔保,亦不構成任何邀約,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投資人據此進行投資交易而產生的後果請自行承擔,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比特財富網 版權所有 © www.emoneybt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