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比特财富网 >> 财经 >  >> 外匯
人民幣匯率

人民幣匯率就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人民幣交易價格,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是一個會員制市場,像所有的市場一樣,買賣雙方自願交易,供求關系決定了價格,但中國人民銀行是市場中的最大玩家,對人民幣匯率有近乎決定性的作用。www.emoneybtc.com

 

大家都兌換過美元、歐元之類的外幣,但卻很少聽說這個“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有人可能會問,不是帶著身份證直接去銀行換就行了麼?沒錯,你的外匯從銀行換來,而銀行的外匯就是要從這個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買賣來,這就叫做銀行售匯制。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是1994年我國外匯體制改革的產物。匯改以前我國對中資企業施行強制結售匯制度,比如企業賣了五雙鞋賺回了10美元,要統一按照官方5:1的牌價換成50塊錢人民幣,後來又實施了半自願的外匯留成制度,但總之是沒有一個統一的市場,而且還是有點強制的意思,人家企業沒准就想拿著美元呢,憑什麼你非得讓人家結匯呢?這無形之中就打擊了企業出口賺外匯的積極性。

 

1994年匯率改革之後就不一樣了,結售匯都變成了自願的,你不樂意結匯就把外匯揣兜裡,願意就拿著去銀行,銀行們拿著外匯再去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買賣,買賣規則就像所有市場一樣,誰願意出高價誰就買的著,誰願意便宜賣就能賣得出去,完全自願。比如A銀行有個大客戶要急用一千萬美元,而A手頭又沒有這麼多,於是A跑到外匯交易中心以高於中間價0.1的價格立刻就買到了(當然實際中不會有0.1這麼誇張了)。

 

外匯交易中心的參與者大部分都是商業銀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超級玩家,那就是中國人民銀行(其實這個外匯交易中心就是人民銀行開的)。之所以稱其為超級玩家倒不是因為它有什麼規則上的優勢,買賣規則都一樣,人家是不用外掛的,唯一的特別之處在於這位玩家特別特別有錢,是真·人民幣玩家。

 

這位玩家的思路是這樣的:

 

既然我想要外匯儲備,規則又是誰出價高誰就能買到外匯,那我就多出錢好了。比如說現在大家都用7人民幣去換1美元,這位玩家就用7.1人民幣換1美元,那麼美元就歸他了,而後可能水漲船高,大家也打算用7.1人民幣去換1美元了,這位玩家就再加點錢,加到7.2人民幣。總之,只要這位爺想買,總能買的到,這樣賣家肯定非常高興,其他買主也心服口服。這個匯率從7變到7.1再變到7.2的過程就是人民幣貶值的過程,這個購匯的過程就是我國外匯儲備積累的過程。所以雖然匯率是由市場機制決定的,但其實央行有非常大的控制權。

 

有人可能會問,這位超級買家的錢是從哪來的啊?乍一聽可能是個傻問題,人家可是央行啊,不差錢。但請再考慮一下,央行的“有錢”是像比爾蓋茨那種資產11位想買啥買啥的有錢麼?

 

不是。央行購匯的過程其實也是發行貨幣的過程,每一次它用6.2元人民幣換來1美元,就是它向經濟體投放了6.2元人民幣的過程,也是它負債增加6.2元人民幣的過程。中國四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是這麼來的。我們可以從人民銀行網站看到外匯占款的情況。

 

下圖是我截的2015年央行資產負債表:

 

人民幣匯率是如何形成的.png

 

(點擊看大圖)

 

從上圖中可見央行總資產33.33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外匯資產26萬億元,約占80%。央行的資產恆等於負債,其負債可以大致理解為發行的貨幣量。可見外匯在我國貨幣體系中的影響之巨大,人民幣匯率自然也在央行的掌控之中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經濟學家說外匯儲備是造成通貨膨脹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實際上相當於央行為了積累外匯儲備而發行了額外的人民幣去補貼出口商。從這個角度看,人民幣確實沒有其他國家的貨幣那麼“自由”地由市場決定,不過隨著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立和匯率制度的放開,應該會變得越來越自由。

 

中國央行是怎麼做到管理人民幣匯率呢?

 

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會員制度。外匯交易中心是會員制,會員主要是國內各大商業銀行,包括四大行股份制城商行等等,是否有財務公司不太確定。網站上有會員名單,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查一下。還有一部分是外資銀行,不過占據的份額較小,這個市場的主角是四大行。所以很多人講“貨幣戰爭”,境外勢力攻擊人民幣匯率雲雲,其實不太可能發生,因為他們不是會員的話,無法交易人民幣。申請成為會員需要央行批准,在非常時期,自然不會批准新的交易者。

 

第二是交易機制。也就是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首先,人民幣依然是盯住美元的,即銀行報價是報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其他幣種的匯率通過美元和該幣種的國際匯率套算得到。其次是報價。每天在開市前,各會員會根據自身的結售匯和頭寸情況,向央行報出今天的人民幣對美元的交易匯率。央行根據各會員的報價,使用某種方法計算出一個中間價公布,作為今天交易的基准。這個計算公式不知道是什麼,央行的回答也比較模糊,說會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不過從歷史來看,主要還是在根據各會員的報價情況,再考慮美國那邊的政治壓力。最後是交易,各會員在此中間價基礎上,開始今天的交易。但注意有波動率限制!最初是上下波動幅度不超過0.5%,後來改革成了1%,現在好像是2%。這樣的交易機制基本不會出現匯率交易大漲大跌的情況。很多人可能納悶2%這麼小啊,那沒搞頭啊。其實銀行間外匯交易本金很大,一次幾億很正常。不同於我們去銀行櫃台買外幣,不太在乎小數點第三位,甚至第二位的高低。但小數點第三位對幾億的交易的影響可是幾百萬啊,對銀行很重要的。

 

第三是央行交易。銀行每天都要把外匯頭寸軋平,多的就賣出去,少的需買進來,這就產生了互相之間交易的需求。但這還不夠,光是會員之間的交易還不是完全的管理,央行也要參與進來。央行在上海有專門的部門負責這塊的交易,每天將各會員賣出的美元多余美元全部買進。這裡問題來了。第一為什麼在一個自由交易的市場大家願意賣給央行?答案是央行無法通過行政命令讓各銀行賣給它,只是因為央行出價最高。第二,為什麼央行出價最高,或者說它用什麼買的?答案是自己印的人民幣,因為成本低,所以可以出高價買。所以所謂的央行被動發鈔是從這裡來的。我見過不止一次知乎上的大號講強制結售匯。強制結售匯已經過時了好嗎?所以當中國外貿很好,企業持有大量外匯,把大量外匯賣給銀行,銀行再賣出大量外匯時,央行只能被動地大量吃進,一路推高匯率。

 

上述三點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率是浮動的,每天每時每刻都不一樣,都在變動,並且這個變動是市場驅動的,是交易員公平交易的結果。但變動是有度的,是在央行的掌控下的。誰能交易,怎麼交易,交易的價格基礎多少,交易金額是多少,幅度多少等等。央行在事前、事中和事後都定了調子,所以是有管理的。

 

世界主要國家匯率制度有幾種類型?傳統上,匯率制度大致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浮動匯率。就是說兩種貨幣之間的匯率完全由市場決定。市場中A貨幣需求變高、供給變低,而B貨幣不變或呈相反趨勢變化,則A貨幣對B貨幣匯率上升。

 

第二種是固定匯率。就是說政府指定一個匯率,所有官方機構或受該國政府管轄的私人機構,均執行該匯率。一般來說,政府往往只指定本國貨幣與某一特定貨幣(過去也有用黃金的)之間的匯率。由於目前美元使用最廣泛,所以一般固定匯率國家都是將本國貨幣與美元綁定(peg),執行固定匯率。而該國貨幣與除美元外的其他自由浮動貨幣之間的匯率,是會變化的。

 

第三種是半浮動匯率。就是政府指定一個匯率,但是一般金融機構都不需要強制執行。匯率仍然隨著市場供需關系而變化。但是該國中央銀行會利用手中的外匯來實時調整本國貨幣匯率,使之保持在該國政府所指定的匯率附近浮動。而政府指定的匯率則會根據市場情況定期或不定期調整。也有的國家是明確限定一個匯率上升下降的最高速度,央行通過操作來保證匯率在這個速度之內變動。

 

執行後兩種匯率政策的國家,都可以認為是匯率操縱國。所以要說操縱匯率,那在世界上可以說比比皆是。實際上,執行浮動匯率的國家也會在必要時候由央行出面穩定匯率,避免金融沖擊。

 

一國匯率情況與金融及經濟安全的關系

 

如果一國的資本大量外逃,比如東南亞經濟危機之中發生的情況,該國貨幣匯率就會暴跌。這是為什麼?

 

從市場角度來說,金融炒家抽走資金時,大批本幣被兌換為外幣。市場上本幣供應激增,而外幣需求激增。因此匯率會有巨幅下跌。嚴重時,該國央行及金融機構手中的外匯儲備被抽干,市場上空有海量本幣,卻沒有外幣可換。此時持有外幣者自然可以漫天要價。

 

因此當一個國家出現這種問題時,要穩定匯率,就要補充大量外匯。這時有兩個選擇:第一,該國向國際金融機構借款,借來外幣,滿足一時之需。第二,與主要經濟體(一般是美國,因為美元是目前的世界貨幣)達成貨幣互換協議。

 

那麼,反過來,如果一國忽然接受了大量投資,那麼外幣供給提高,本幣需求提高,於是匯率上升。

 

當然這麼說其實忽略了其他的條件。比如資本有進還有出,而且還有外國過來買東西,本國進口貨物,這都會引起市場上貨幣供需關系的變化。

 

如果一個國家短時間內匯率劇烈下跌,該國往往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這是因為,同樣一件進口商品,現在需要更高的價格才能買到。尤其是要考慮,很多國家都需要進口關系到基本民生的大量商品,比如石油。因此,匯率劇烈下跌會導致經濟受到嚴重損害。

 

反之,匯率上升,則會產生通貨緊縮傾向,因為進口商品相對價格下降了。

  • 上一个财经:
  • 下一个财经:
  •   風險提示:比特財富網的各種信息資料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不對任何交易提供任何擔保,亦不構成任何邀約,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投資人據此進行投資交易而產生的後果請自行承擔,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比特財富網 版權所有 © www.emoneybt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