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比特财富网 >> 财经 >  >> 外匯
炒匯處置效應的對策
外_匯_邦 WaiHuiBang.com   進行外匯投資時,處置效應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www.emoneybtc.com很多成功的炒匯者都是想要了解更多的關於處置效應的知識,這也對您的炒外匯有很大的幫助。所謂處置效應,是指投資人在處置外匯時,傾向賣出賺錢的貨幣對、繼續持有賠錢的貨幣,也就是所謂的‘出贏保虧’效應。這意味著當投資者處於盈利狀態時是風險回避者,而處於虧損狀態時是風險偏好者。

  

 

  傳統金融理論告訴我們投資者應該如何管理投資,而行為金融理論則告訴我們投資者實際上是如何行動的。理解投資者的實際行為對於外匯投資管理非常重要。本文整理了一些炒匯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的對策。

  一、處置效應何以產生

  自從投資者“持虧賣盈”的處置效應被發現以來,大量學者試圖從心理學的層面上對此做出解釋。1979年,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論用於描述不確定性情況下的選擇問題,並且很快被用來解釋處置效應。

  該理論認為,投資者更關心投資的損益變化,而判斷損益的標准來自於其投資參考點,參考點的選取決定於投資者的主觀感覺,並因人而異;其次,投資者效用函數的形式是“S”型函數,即投資者在虧損的時候是風險偏好的,而在贏利的時候確是風險規避的,因此投資者對損失較為敏感,如圖所示。

  前景理論可以較好地解釋投資者為什麼願意過長時間持有虧損,而過早賣出贏利。因為投資者在虧損時較為敏感,這個時候是風險偏好的,也就是說投資風格會更加激進,敢於直面匯價波動,不急於賣出;而贏利時投資者是風險規避的,也就是說投資風格會更加保守,趨向於回避風險,盡快賣出鎖定利潤。

  在前景理論的框架下,學者們對投資者在外匯投資上回避實現損失的現象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捨夫林和斯特曼將導致處置效應的原因歸結於投資者的心理,投資者為避免兌現損失帶來的後悔和尴尬而回避賣出,因為一旦損失兌現,即是證明投資者以前的判斷錯誤;而投資者急於兌現贏利則是為了證明自我,即驕傲自大心理所致。

  然而其他學者如卡尼曼和特維斯基等認為,投資者擔心錯誤賣出而後悔的心理重於自大心理,因此投資者寧可不行動,有這樣傾向的投資者可能既不願意兌現虧損亦不願意兌現贏利,不賣出贏利的外匯是擔心外匯價格會繼續上升。

  鮑勃和奧登利用前景理論來解釋處置效應,主要是從心理價位參考點的角度出發。他們認為投資者會以買價或心理價位作為參考點,來決定他們是否繼續持有或者賣出外匯。

  例如,假設一個投資人購買外匯,他認為該外匯的預期回報高得足以讓他承擔風險,他會把買價作為參考點,如果匯價上漲,會有贏利產生,此時投資者表現為風險規避。假如外匯下跌,則會產生損失,此時投資者表現為風險尋求,這時,即使投資者認為該貨幣對的預期回報降低到無法承擔原來的風險,他還是會傾向繼續持有。

  二、處置效應的危害

  處置效應個人投資者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甚至有研究發現,由於機構投資者的“持虧賣贏”現象並不明顯,因此是否具有處置效應成為區分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重要依據之一。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處置效應的危害首先是損害個人財富。華爾街的一句忠告是: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

  根據對頂尖趨勢交易員連續10年的交易統計,結果表明並不存在勝率超過50%的趨勢交易系統。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走進了思維的死胡同,他們並不明白在勝率不超過50%的情況下,追求勝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出錯時把虧損控制在小幅內,贏利時卻可以賺更多。而處置效應則使投資者過早將好貨幣對賣出,長期持有虧損的貨幣對。

  其次,處置效應還對市場波動加大有一定影響。當市場轉折點來臨時,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在處置效應作用下,都急於將前期的獲利了結,結果在強大的賣壓合力作用下,一次小規模調整往往演化成暴跌;在行情已經進入熊市後,沒有來得及賣出的投資者在處置效應作用下,往往持有虧損貨幣對並且越套越深,並且不願意止損,這直接導致了市場成交量銳減,行情清淡,使得熊市的慣性持續。如回顧中國股市,不難發現處置效應所起的作用。

  三、“夏皮諾實驗”的啟示

  夏皮諾是美國紐約的一位心理醫生,他曾經掌管過兩個非常著名的實驗。這兩個實驗有力地揭示了行為主體面臨不同環境時明顯的決策偏向性。每個實驗都有兩個選擇,參加實驗的人只能夠從中選擇一個答案。

  第一個實驗是“得到”實驗:

  選項A:有75%的機會得到1000美元,但有25%的機會什麼都得不到;選項B:確定得到700美元。

  雖然一再向參加實驗的人注釋,從統計概率的角度上來說,選擇A能得到750美元(1000×75%+0×25%=750美元),可還是有80%右右的人選擇了B.大多數人寧肯少得到一些,也願意要確定的“得到”.這個實驗顯示出,面對盈利狀態時的選擇,大多數人都選擇確定的“得到”,而不願意選擇那些可能更多但有風險的“得到”.說明投資者在獲利情況下風險規避意識明顯對本人的決策行為有更大的影響力。西方諺語“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中國的成語“落袋為安”,都體現了在獲利狀態下的保守思想。

  第二個實驗是“得到”實驗:選項C:有75%的機會得到1000美元,但有25%的機會什麼都不會得到;選項D:確定得到700美元。

  結果是75%右右的參加者選擇了C,他們為了搏25%的什麼都不得到的機會。寧願承受理論上可能更多的喪失,說明對深處順境面對虧損選擇的投資者來說,承認錯誤平倉止損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痛苦的選擇,只需投資者理論上仍有解套出局以至獲利的機會,一般投資者仍會選擇去冒這個險。面對虧損選擇的投資者風險偏好明顯增大。

  “夏皮諾實驗”告訴我們,保守金融學中的理性人假設在現實生活中遭到了質疑,大多會做出非理性選擇。因為人在面臨不同處境時常常會拋棄理性人假說中的最優選擇,往往這種非理性選擇成為現實生活中的常態,而理性選擇卻成為非常態。由於這種奇異的現實與理論反差的具有,經濟學家開始逐步關心現實金融活動中人的行為特征,形成了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行為金融學。

  四、行為金融學中的“處置效應”

  典范金融理論將投資者的決策行為視為黑箱,籠統為一個投資者追求預期效用最大化的過程,不會受主觀心理及行為因素右右。但是,大量的實驗研究證明人們會系統背離預期效用理論,而且人們並不只是偶然背離理性原則,而是經常性的、系統性的背離。

  以期望理論為代表的行為金融理論放松典范金融理論中的假設,認為投資者並不具有完全理性,而只有有限理性,並對人們很多偏離理性的投資決策行為進行了更貼近實際的合理注釋。“處置效應”是投資者非理性行為的一種市場現象,並且是行為金融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處置效應”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投資者認識偏差,表現為投資者對投資盈利的“確定性心理”和對虧損的“喪失厭惡心理”。當投資處於盈利狀態時,投資者是風險回避者,願意較早平倉鎖定利潤,在行為上表現為急於平掉敞口頭寸;當投資者處於虧損狀態時,投資者是風險偏好型的,願意繼續持有倉位,在行為上表現為不願輕易平倉實現虧損。

  五、制約投資者理性投資的重要因素

  “處置效應”的對策分析“處置效應”成為制約投資者理性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筆者試從兩個方面闡述投資者在外匯投資中如何有效控制“處置效應”的發生。如運用程序化買賣和提高認識,培養科學的投資理念。

  盈利的投資者會害怕一旦趨勢真的終止,當本人已有的利潤會被市場所吞噬。看著本屬於自己的盈利慢慢減少,這種痛苦令投資者如立針氈。“處置效應”告訴我們,獲利環境下強烈的風險規避意識最終會讓大多數投資者選擇落袋為安,平倉了結。

  如果此時投資者運用程序化買賣來指導本人的投資決策,在平倉信號未出現,即某種客觀標准下趨勢仍在繼續的情況下就能夠安心持倉以至適量加倉。對本人買賣系統的理解和決心能夠協助投資者控制人內心某些很難抗拒的弱點:恐懼和貪婪。通過客觀的買賣規則抵消和過濾投資者在市場中無法避免的情緒波動。

  華爾街有句名言:市場一定會用一切辦法來證明,大多數人是錯的。長期來看,確實只有少數投資者能夠在市場中穩定地獲利。同時,行為金融學中著名的“羊群效應”告訴我們。當目標價格發生異常變化時,在明白自己消息不完全的情況下,投資者更容易相信其他人可能有更多的消息。

  所以一般會觀察其他投資者的行為,采取跟隨大眾的投資策略。從而引發所謂的“羊群效應”,尤其是對目標資產的基本面不甚了解的情況下,投資者更是容易盲目地隨大流,輕易改變本人已經制定的投資計劃。大多數投資者在市場中屢遭失敗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1.運用程序化買賣指導投資決策

  運用程序化買賣指導投資決策一個初入市場的買賣者往往依靠本人的直覺買賣,新手缺少對市場的了解,形成了對市場行為理解的偏差和錯誤。

  這種直覺常常表現為一種錯覺,是直覺的低級形式,除非投資者的運氣不斷很好,否則他不可能靠這種直覺持續穩定地獲利。程序化買賣之所以出現就在於人有著某些先天很難克服以至無法克服的缺陷,即人的主觀認識偏差。

  程序化買賣能夠通過一些機械化的買賣策略來約束人的主觀買賣沖動,從而達到控制人在市場中的情緒波動,更客觀、冷靜地觀察市場行為。很多投資人在成為著名“炒家”之前,幾乎都經歷過似乎是無法避免的重創以至破產,我們能夠在他們的自傳或者引見中得到證明。即便是身經百戰的投資大師也有難以克服的人性弱點,而約束本人的弱點便是減少本人犯錯誤的概率,也就保證了本人的安全。

  在追蹤趨勢的過程中,趨勢的演進難免伴隨著很多的“噪音”,這些“噪音”常常令投資者懷疑能否出現了趨勢即將終止的信號。此時不管是持有盈利倉位還是虧損倉位的投資者都變得焦躁不安起來。

  當出現非主流的市場“噪音”時,虧損的投資者又會怎樣呢?既然虧損,意味著他們之前對行情的判斷可能出現了偏差,這當然是很多投資者所常見和難以避免的。但是心理學告訴我們,由於自卑心和虛榮心的做祟。

  人通常都是容易接受本人願意接受的事物和觀點,表現在一旦建立方向性的倉位,投資者便很容易相信對本人有利的消息而忽視以至排斥對本人不利的消息。我們很難接受本人之前主要趨勢的判斷是錯誤的這個現實,行情演變過程中的“噪音”一出現,利用“噪音”來證明本人之前判斷正確是大多數投資者的通病。

  浮動虧損的減少本該是認錯出場的好機會,但投資者在虧損狀態下強烈的風險偏好傾向卻讓本人一再戀戰,不肯出場,更有甚者還會加倉決戰,最終只能是深套其中,無法自拔。程序化買賣能夠在我們的理智得到控制,執迷不悟時給我們敲響警鐘,告訴我們情況已經發生變化了,該采取措施保護本人的本金了。只需嚴格執行,便能夠有效地控制本人的風險,保證主要資金的安全。

  2.提高認識,培養科學的投資理念

  提高市場認識,培養科學的投資理念克服外匯投資中的“處置效應”。

  首先要培養本人判斷行情的能力和決心。對於本人盈利的倉位,要有決心堅持和等待時間來擴大戰果。在確認趨勢未終止的情況下更要抓住機會,果斷適量加倉,才能實現利潤的擴大。對於出現虧損的倉位,要及時確認本人之前建倉時所依據的基本面因素能否已經發生變化。影響價格走勢的主要矛盾能否發生轉變,在確定本人判斷錯誤的情況下要堅定認錯出局,通過實現本人現有的確定喪失來避免將來可能的更大喪失。

  外匯投資好像兩軍對壘,孫子兵法曰:“夕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擅於做戰者,會先力求本人不被打敗,來等待對手犯錯顯露破綻的機會。本人能夠保證本人不被打敗,但要擊敗對手卻要看對手給不給你獲勝的機會。

  所以擅於做戰的人能夠保證本人不被擊敗,但不能確定一定擊敗對手。這段話精辟地注釋了“善敗者不亡”的道理,只有擅於保存本人的力量,在不利於本人的環境中“斷臂求生”,才有可能等到市場給你大的行情機會來把握。

  人們常說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很多優良的投資者勝率並不高,但只需成功把握住幾次大的行情便能夠將大多數的虧損賬單抹掉且獲利豐厚,但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氣擅於面對虧損,保護本人的資金以耐心等待市場給予你的機會。

  勤奮提高本人對市場的認識,培養科學的投資理念是投資者擺脫“處置效應”實現科學投資的前提,只有摒棄大多數人所難以擺脫的“處置效應”及跟風習慣,才能成為那些市場中長期穩定獲利的少數人,當然,這需要長時期投資心態的歷練。

  六、總結

  做為一名趨勢投資者,建立在科學投資策略基礎上的買賣系統能夠比較有效地過濾掉市場的“噪音”,使獲利的投資者不會被錯誤的信號輕易恐嚇出局,虧損的投資者不會一味戀戰,不肯認輸,從而能夠實現控制“處置效應”的目的。

  同時,培養本人科學的投資理念,在獲利時堅持本人的判斷,不輕易隨大流,在確認判斷錯誤時堅定止損出場,才能有效地保證本人資金的安全。

  道氏理論告訴我們,趨勢一旦形成便有了延續這種趨勢的動力,直到出現一種力量來終止這種趨勢。一味地抄底摸頂只會讓本人逆主要趨勢而動,教訓是十分慘痛的。學著忘記本人的進場成本,更關心趨勢本身,才能真正淡化本人對盈虧的貪婪與恐懼。投資者只有真正能將注意力從資金的盈虧轉移到趨勢判斷上來,才能有效地克服投資行為中“處置效應”對我們的不利影響。

  您現在知道炒匯處置效應的對策是什麼了嗎?這些比較好的知識是您炒外匯取得成功的很好的幫手。從現在起,加油吧,祝您順利!

外_匯_邦 WaiHuiBang.com

  • 上一个财经:
  •   風險提示:比特財富網的各種信息資料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不對任何交易提供任何擔保,亦不構成任何邀約,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投資人據此進行投資交易而產生的後果請自行承擔,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比特財富網 版權所有 © www.emoneybt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