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比特财富网 >> 财经 >  >> 外匯
貨幣政策

  簡介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www.emoneybtc.com用以達到特定或維持政策目標——比如,抑制通脹、實現完全就業或經濟增長。直接地或間接地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設置銀行最低准備金(最低儲備金)。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是同一事物的兩面,一個是從經濟理論角度講,一個是從政策措施講。

  狹義與廣義貨幣政策

  狹義貨幣政策

  指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采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或信用量的方針和措施的總稱,包括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和外匯政策。

  廣義貨幣政策

  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采取的影響金融變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體制改革,也就是規則的改變等)

  區別

  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後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他們往往影響金融體制中的外生變量,改變游戲規則,如硬性限制信貸規模,信貸方向,開放和開發金融市場。前者則是中央銀行在穩定的體制中利用貼現率,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達到改變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目標。 目前中國實行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

  種類

  根據對總產出的影響方面,可把貨幣政策分為兩類:擴張性貨幣政策(積極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穩健貨幣政策)。在經濟蕭條時,中央銀行采取措施增加貨幣供給,由此引起利率降低,刺激投資和淨出口,增加總需求,稱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反之,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中央銀行采取一系列措施減少貨幣供給,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總產出減少或放慢增長速度,使物價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稱為緊縮性貨幣政策。

  作用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貨幣政策的性質(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以及貨幣、產出和通貨膨脹三者之間聯系的方式)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爭議的領域之一。一國政府擁有多種政策工具可用來實現其宏觀經濟目標。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2)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

  積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消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采用消極的貨幣政策較合適。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貨幣政策是涉及經濟全局的宏觀政策,與財政政策、投資政策、 分配政策和外資政策等關系十分密切,必須實施綜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幣值穩定。

  根據央行定義,貨幣政策工具庫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存款准備金、再貸款或貼現以及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等。從學術角度,它大體可以分為數量工具和價格工具。價格工具集中體現在利率或匯率水平的調整上。數量工具則更加豐富,如公開市場業務的央行票據、准備金率調整等,它聚焦於貨幣供應量的調整。

  主要措施

  運用貨幣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個方面:

  第一,控制貨幣發行。

  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

  第五,調整再貼現率。

  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最終目標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指中央銀行組織和調節貨幣流通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反映了社會經濟對貨幣政策的客觀要求。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一般有四個:穩定物價、充分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和平衡國際收支等。但需指出的是我國的貨幣政策目標僅僅有保持貨幣幣值穩定和促進經濟增長。《中國人民銀行法》第3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穩定物價

  穩定物價目標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而物價穩定的實質是幣值的穩定。所謂幣值,原指單位貨幣的含金量,在現代信用貨幣流通條件下,衡量幣值穩定與否,已經不再是根據單位貨幣的含金量;而是根據單位貨幣的購買力,即在一定條件下單位貨幣購買商品的能力。

  它通常以一攬子商品的物價指數,或綜合物價指數來表示。目前各國政府和經濟學家通常采用綜合物價指數來衡量幣值是否穩定。物價指數上升,表示貨幣貶值;物價指數下降,則表示貨幣升值。穩定物價是一個相對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貨膨脹,使一般物價水平在短期內不發生急劇的波動。

  衡量物價穩定與否,從各國的情況看,通常使用的指標有三個:

  一是GNP(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指數,它以構成國民生產總值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為對象,反映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 況。

  二是消費物價指數,它以消費者日常生活支出為對象,能較准確地反映消費物價水平的變化情況。

  三是批發物價指數,它以批發交易為對象,能較准確地反映大宗批發交易的物價變動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貨膨脹以外,還有一些屬於正常范圍內的因素,如季節性因素、消費者嗜好的改變、經濟與工業結構的改變等等,也會引起物價的變化。

  總之,在動態的經濟社會裡,要將物價凍結在一個絕對的水平上是不可能的,問題在於能否把物價控制在經濟增長所允許的限度內。這個限度的確定,各個國家不盡相同,主要取決於各國經濟發展情況。另外,傳統習慣也有很大的影響。有人認為,物價水平最好是不增不減,或者只能允許在1%的幅度內波動,這就是物價穩定;也有人認為,物價水平不增不減是不可能的,只要我們能把物價的上漲幅度控制在1—2%就算穩定了;還有人認為,物價每年上漲在3%左右就可以稱之為物價穩定。

  充分就業

  所謂充分就業目標,就是要保持一個較高的、穩定的水平。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凡是有能力並自願參加工作者,都能在較合理的條件下隨時找到適當的工作。

  充分就業,是針對所有可利用資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測定各種經濟資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難的,一般以勞動力的就業程度為基准,即以失業率指標來衡量勞動力的就業程度。所謂失業率,指社會的失業人數與願意就業的勞動力之比,失業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會的充分就業程度。失業,理論上講,表示了生產資源的一種浪費,失業率越高,對社會經濟增長越是不利,因此,各國都力圖把失業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實現其經濟增長的目標。

  經濟增長

  所謂經濟增長就是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必須保持合理的、較高的速度。目前各國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一般采用人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即用人均名義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剔除物價上漲率後的人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來衡量。政府一般對計劃期的實際GNP 增長幅度定出指標,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銀行即以此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

  平衡國際收支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國際收支是某一時期一國對外經濟往來的統計表,它表明:

  (1)某一經濟體同世界其他地方之間在商品、勞務和收入方面的交易;

  (2)該經濟體的貨幣性黃金、特別提款權以及對世界其他地方的債權、債務的所有權等的變化;

  (3)從會計意義上講,為平衡不能相互抵消的上述交易和變化的任何賬目所需的無償轉讓和對應項目。

  就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經濟交易的性質而言,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自主性交易,或叫事前交易,它是出於經濟上的目的、政治上的考慮以及道義上的動機而自動進行的經濟交易,如貿易、援助、贈予、匯兌等。另一種是調節性交易,或叫事後交易,它是為彌補自主性交易的差額而進行的,如獲得國際金融機構的短期資金融通、動用本國黃金儲備、外匯儲備以彌補差額等。若一國國際收支中的自主性交易收支自動相等,說明該國國際收支平衡;若自主性交易收入大於支出,稱之為順差;若自主性交易支出大於收入,則稱之為逆差。

  判斷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與否,就是看自主性交易平衡與否,是否需要調節性交易來彌補。如果不需要調節性交易來彌補,則稱之為國際收支平衡;反之,如果需要調節性交易來彌補,則稱之為國際收支失衡。

  • 上一个财经:
  • 下一个财经:
  •   風險提示:比特財富網的各種信息資料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不對任何交易提供任何擔保,亦不構成任何邀約,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投資人據此進行投資交易而產生的後果請自行承擔,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比特財富網 版權所有 © www.emoneybtc.com